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吴珩:弘扬黑龙江“四大精神”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0年10月30日 14:31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将黑龙江“四大精神”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加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黑龙江“四大精神”为讲好高校思政课提供重要的养分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革命、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代表,都是我们的先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种认同体现在把自己置身于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些精神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体都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做出巨大贡献,这些精神也在开发黑龙江、建设黑龙江中发扬光大。

我们的先辈们把自己置身于集体和组织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组织的一部分,积极地融入组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以集体利益为先,并自觉地服从于集体利益。这就造就了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中的集体主义元素,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精神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每一种精神都有它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体,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王进喜等优秀中华儿女在黑土地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他们都具有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从赵一曼写给宁儿感人泪下的遗书到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都彰显出这些先辈们的崇高气节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在塑造大学生品格,锤炼意志,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黑龙江“四大精神”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包括黑龙江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黑龙江传统文化是孕育黑龙江精神的母体,黑龙江“四大精神”是黑龙江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黑龙江“四大精神”是龙江儿女在黑龙江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是自己独特的精神财富。是黑龙江各族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对黑龙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价值。这种导向价值可分为对个体行为的导向价值、思政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价值和实践方式的导向价值。个人行为的导向价值,即高校思政工作者、学生等个体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受到的意志上的鼓励和慰勉等作用,用优秀精神做根本的意志支撑从而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培养体系的导向价值,即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思政课程体系、日常思政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黑龙江“四大精神”的内容。实践方式的导向价值,即高校进行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加入对黑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基地的参观考察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精神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强化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思政工作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真正使思政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就必须挖掘新的思政工作资源。高校思政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利用黑龙江优秀文化资源开展党史、新中国史、军史、开拓史、革命史等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将黑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丰富思政工 作内容,优化思政工作内涵,推动思政工作入心入脑接地气。

三、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是依托多样化实践平台和机制,传承和创新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资源。整合包括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传统文化研究者、政治辅导员、优秀学生代表等核心群体,形成专题性的工作团队,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跨部门协调与开展工作,形成研究、实践、传播和反馈修正的良性循环。注重对“四大精神”的总结和创新,需要分析精神资源的内涵理念,打造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进行推广。利用学校科研、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等平台,融入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资源,推动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型传播媒介,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中的推广和传播。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校园网络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采用学生惯用的社交工具与其交流,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需要以融合媒体为依托,利用网络传播手段拓展思政工作空间,为有效传播黑龙江“四大精神”提供基础条件。要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软件,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发布平台,广泛地传播黑龙江“四大精神”的内涵、代表人物等信息,以达到多方位、全覆盖,占据网络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采取与各类龙江精神研究基地合作的 方式,将各个研究基地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纳入 课程体系,使得思政内容更为丰富。同时,通过 对具有特色的龙江精神进行剖析,学生可以更加 了解黑龙江地域文化,促使学生投身龙江经济社 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对提高我省高校毕业生“留省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上一条:包美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下一条:韩进:以“三全育人”改革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

关闭